查看原文
其他

实施20年的环评导则体系启动重构,近三年将修订、新增十余项导则

2016-05-29 环评互联网


【写在前面】:

本贴内容信息主要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2014年第5期及第6期论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初探”(作者:梁鹏 戴文楠、杨常青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顶层设计”(作者:梁鹏 戴文楠、杨常青等)。内容有删减和整合,部分数据、图表有更新和重绘。


我国现有评价导则体系

我国自1979年初步建立环评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推出了大气、水环境等环评导则,特别是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几年间,已经初步形成以总纲、专项导则(即要素导则和专题导则)和行业导则构成的建设项目环评导则体系。


图1.环评示意图

根据统计:目前现有各类环评导则22项,包括规划环评导则3项,建设项目环评导则19项。

此外还有正处于制修订状态的环评导则计39项,包括规划环评导则16项,建设项目环评导则23项。

目前环评导则及其体系存在问题

(一)导则体系缺少顶层设计,结构不合理

(二)导则内容宽泛,定位不准

(三)导则针对性不强,与环境管理衔接不够

(四)导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尚待提高

(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导则发展缺少理论和技术储备

环评导则体系重构方案

陈吉宁部长在“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时指出,在环评改革中,必须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其中两个环节一个是划框子,通过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划定生态红线,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生态功能定位和准入条件,优化空间布局,调控环境容量;另一个是定规则,通过准入导则的制定和解释,提高导则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重构指导要求

强身、瘦体,增加环评导则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

  • 三大体系框架

污染源强计算、污染物排放清单、环境风险防控

  • 总体框架

规划环评导则+要素和专题导则+建设项目综合和源强核算指南。

当前正在编制/修订的导则将根据体系重构需求进行清理,开展必要的“暂缓、归并、清理、替代”工作。

体系重构(顶层设计)课题组提出的环评制度体系由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体系和规划环评制度体系构成。其中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体系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图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框架图(原论文配图)

图 3 环评导则新体系框架(示意图)

近3年将修订或编制的环评导则(部分)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振动

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

9.

固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总纲

10.

固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火电

11.

固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造纸

12.固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钢铁

13.

固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水泥

关于环评导则体系是否应该包含“人群健康评价”的讨论

美国及相关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环评导则体系已经涉及战略环评、人体健康、生态风险、累积影响等宏观、持久影响等层面。从理论上来说,环境评价应该“包括对环境、人体产生持久影响和整体系统影响的累积影响评价、健康风险评价、环境风险、生态风险等”。

但目前,“人群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还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现阶段专家建议:利用本次导则体系重构的机会,先开展人群健康评价标准方法预研究,积累相关的标准方法和充分的典型案例之后,再逐步考虑纳入到实际环评体系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深度思考


本期编辑:蓝魔 天夕雪影 冰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